积分:(精华帖)帖子: 帖 |  回等级:爱车:

机械手刹跟电子手刹相比 差别有多大?还好自己没选错

点击0|回复0

发表于 2019-03-26 10:51

国产车把奔驰、宝马、三菱都拆烂了,为什么还是造不出优秀发动机?

聊到国产汽车的发动机,国人都会评价没有品质,不稳定,尤其是验证之后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车主投诉的油耗高,漏油、卡顿等情况,直接影响了车主的体验,而出现此种情况的因素也是多样性的,就拿长城汽车来说,打造的哈弗H6就被传出了油耗增高的问题,而追根其原因是因为长城在模仿别人,从一开始的借用三菱家族的发动机,再到搞逆向研发,都奠定了现在的品质,不过也有人表示:既然国产车在模仿,在研发,而且还把奔驰、宝马以及三菱等企业的发动机都拆了一个遍,甚至可以说都拆烂了,可为什么还是造不出优秀的发动机呢?下面就来了解下具体的原因。

这不有人介绍,说国产车起步有点晚,当时的技术还处于萌芽阶段,所以为了能快速的成长,一些国产企业不得不去模仿借鉴合资车,当年的三菱发动机就是国产车的选装对象,不过国人也要熟知,纵使有模仿,有借鉴。但发动机不是一个个体,它的构成有上万个零部件来组成。

而每一个零部件的选用也与发动机的性能稳定有很大联系,这也是国产车不能解决的问题,据知情人介绍,现在很多国产企业在零部件的运用上,依然是东拼西凑,不然国人不会吐槽国产企业就是一个“代加工厂”。所以零部件的不统一,导致发动机不没能发挥出该有的品质。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动力能源的持久性、便捷性时最为关键的,而如今以电为主要能源的新能源领域,动力电池的发展就是重中之重了。目前动力电池的封装种类共有三大形式:圆柱形、方形以及软包,直观上它们的不同点只在于形状上,但同时它们在技术开发和应用角度上也有着不同,那么电池会因为形状不同而产生怎样的区别?或者说,哪种更高级呢?

自从1991年索尼公司发布首个商用锂离子电池后,锂离子电池革新了消费电子产品的面貌,其圆柱形设计也成为目前最常见的电池造型,例如5号、7号碱性电池都是采用这种形状设计。而在之后的时间里,由于电池的应用场景变多,以三星SDI为首的方形电池和LG华为为首的软包电池设计也进入市场,目前三类技术也均在新能源汽车产品中进行应用。

◆ 圆柱形电池

圆柱形电池可分为14650、18650、21700等型号,这是由电池尺寸命名的电池名称。18650是目前市面上最为常见的电池型号,也是技术最为成熟的一种,而21700则是特斯拉近年来主推的新型电池。单节圆柱形电池的尺寸变得更大一些,电量也更多一些。如此一来,电芯的数量得以大幅减少,使得车辆在电池系统的控制方面更有优势。

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后,圆柱形电池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容易在行业内实现统一标准。另外圆柱形电池在散热方面也有着先天的优势,封包时圆柱与圆柱之间形成了很好的散热空间,所以部分搭载圆柱形电池的车辆采用了成本较低的风冷技术。

特斯拉正在大力推进21700型电池技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行业内圆柱形电池的高采用率,受到了特斯拉一定的影响。

对于采用圆柱形电池的车辆来说,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大量电池单体所带来的电池控制问题,毕竟即便是采用21700电池也需要将几千枚圆柱电池放在一起形成电池包,数量非常庞大。另外由于圆柱形电池在组合成电池组时需采用钢壳,所以其重量相对较高,能量密度相较于另两种形状的电池有所不足。

◆ 方形电池

方形电池的可塑性会更强一些,它能根据产品的具体需求而进行定制化的设计。但这也导致了方形电池的大小不一,制造工艺标准也就没有圆柱形电池那样清晰。但也正因为其灵活性高,曾经长时间的应用在早期的新能源汽车中,车企可以根据车型不同而对电池尺寸进行定制化生产,而不用受到圆柱形电池标准的限制。方形电池也曾一度被认为是最适合新能源汽车应用的电池设计。

目前方形电池在很多车型上都得到了应用,比如宝马的i系列车型、荣威ERX5、蔚来ES8,另外宝马3系以及8系新能源车型,也都采用了方形电池技术,宝马在当时也希望由此实现在新能源汽车上轻量化的目标。

◆ 软包电池

软包电池因为采用了叠加的制造方式,所以体积更小,能量密度更高,这对于我国新能源车市场的需求非常契合。软包电池同样可以像方形电池一样进行定制。尤其是对于混动车型来说,在考虑整车布局和配重时,软包电池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因为软包电池追求更加纤薄的工艺,采用了比铝外壳重量更轻的铝塑膜包装,其纤薄的程度你甚至可以用手感觉到内部液态电池的流动。更轻的电池组能让整体车重更低,从而也为车企提供了更多的布局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越轻的单体电池在兼顾能量密度上的空间也越大。

目前通用旗下别克的VELITE 5/VELITE 5、凯迪拉克CT6插电、XT5混动版车型、日产的轩逸纯电都采用的是软包电池。总体来说软包电池更受韩系、美系车企青睐,现代以及通用汽车最新的新能源车型都采用了软包电池。

◆到底哪种更高级?

在目前的新能源车市场中,圆柱、方形、软包三种电池造型都有一定的使用比例,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能说是各有优劣。

圆柱形电池由于发展时间较长,所以制造工艺也更加成熟,成本较低,同时也有固定的国际化标准来衡量产品优劣。不过在电池布局以及能量密度方面,圆柱形电池都还有着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而方形电池和软包电池,虽然其在标准化上很难与圆柱电池相媲美,但其可以实现定制化的特点使其能够更好地与车辆相协调,能够满足不同厂商不同车型的特殊需求。尤其是软包电池,通过铝膜外壳的使用能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提高效率,但受成本的制约现在并没有太多车企采用。圆柱、方形以及软包电池对于市场而言都有各自的价值,但圆柱形三元锂电池已经成为了目前的主流,这也是车企在权衡性能和成本后的折中选择。

曾经我们常听人说起“磷酸铁锂”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三元锂”

还有人说

因为电动汽车的发展,全世界的锂都涨价了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电动汽车离不开“锂”?

化学老师教给我们

电池分为正极、负极、电解质三部分

通过正负极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

上图是中学课本里的锌铜原电池

两根金属棒子插进稀硫酸里

就产生了电

虽然很神奇,但相信你也看见了

这个装着稀硫酸的烧杯不太方便装进各种电子设备和咱的兜里

两个金属棒子还容易碰到发生短路

没准就烧起来了

于是人们就把电池造成了下面这样:

被金属外壳包得严严实实地

正负极做成薄片,中间加一层电解质离子能通过而且不导电的电池隔膜,防止二者短路

于是安全且实用的电池就成啦

不过呢

这样虽然解决了电池的应用问题

但是人们发现

用铜锌或者铅之类的东西做的电池,不太耐用

怎么办呢?

人们只能一种材料一种材料试

最后发现

用锂(Li)做电极的电池性能特别好

于是锂电池就诞生了

锂电池耐用,其实涉及到一个概念

比容量

简单来说,比容量就是

单位重量的电极材料所能获得的电荷量

比容量越大,就能以越少的质量

获得越多的电荷量

而锂的比容量非常非常高

达到了3861mAh每克

什么概念呢?

比铅的259mAh高出了

近15倍

是所有金属元素中最高的

可以说锂就是天生的完美电极材料

锂电池虽然性能好

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不太安全

锂电极在电池充电时

会产生不规则的“枝晶”

“枝晶”长地太高了就会戳破隔膜

然后就炸了

随身背着一个小炸弹并不十分好玩

于是问题还得解决

索尼想到一个办法

不用纯锂做电极

只让锂作为活动的离子

锂只是在正负极之间跑来跑去

“枝晶”产生不明显,不影响安全

于是锂离子电池就诞生了

这就是1991年大法推出的锂离子电池

这个电池呢,拥有许多优点

比容量大、工作电压高、自放电率低、耐储存

等等等等

而电动汽车

也正是对比容量、工作电压需求非常高的用电器

所以呢,二者就“捆绑”起来啦

并且在可见的未来

电动汽车还是离不开锂的

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知道了电动汽车为什么离不开锂

不过你知不知道

三元锂、磷酸铁锂

究竟都代表什么呢

NCM811又是什么呢

下回咱就来跟大家讲一讲

什么是NCM811

以及为什么是NCM811吧~

现如今的社会当中,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也就使得汽车上的配置更新换代特别快。像是前几年的时候,大家开车还是手动挡,如今自动挡的出现,也是迅速占领市场份额。与它相似的还有手刹这样的配置,它在我们平时开车的时候,同样也是用的比较广泛。

原先的时候,车上都是机械手刹,最近几年电子手刹也开始被大众接受了。当然从目前的状态来看,市场上对于电子手刹的认可度,还远远没有自动挡那样高。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大家对于它的情况不太了解了所导致的。那么机械手刹跟电子手刹相比,之间的差别到底有多大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此之前,大家也是要先弄明白一点。所谓的手刹,不管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主要的作用就是保持车子本身的稳定性。而机械手刹出现的时间比较久,所以它的结构比较简单。对于大家来讲,后期的维护保养费用也是非常便宜的。而且相比起电子手刹来讲,它的操控感更加的强烈,这也是迟迟没有被淘汰的原因。

而电子手刹最方便的就是操作了。特别是对于女司机而言,也是避免了拉不动机械手刹的尴尬。而且它的空间非常的狭小,只需一个按键就能搞定,也是非常的轻松。并且它是通过电脑控制刹车的,因此安全性上也要比机械手刹高出许多。当然对于车主来说,它的维护保养费也是不低的。

所以如果大家更加喜欢操控感的话,机械手刹的表现更好。而如果对于科技感更加看重,可能电子手刹是最好的选择。看完之后,很多人也是庆幸自己没选错。不知道对于大家来说,更喜欢哪一种手刹呢?

还有国产的制造工厂,技术设备也与合资车有很大差距,当你走进国产车的生产车间,就会发现车间里面没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线,有的组装工作还需要技术工来完成,而这就有可能导致误差,也有可能会出现残次品,进而影响发动机该有的稳定水准。

另外还与奔驰、宝马、三菱家族发动机的技术设计有关系,毕竟合资车常年的搞研发,搞专研,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而国产车一直没有具备这项技能,同时缺乏研发精神,导致国产车再怎么去拆,也没有从根源解决问题,在听到这里后,国人也纷纷表示:打脸有点疼啊!

[本帖最后由 好奇宝宝i 于 2021-01-18 17:13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