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门打狗” 汽车世界大观之印度
点击0|回复0
发表于 2025-01-16 09:17
印度汽车产业的起步与中国相似,曾长期受英国汽车品牌倾销影响,直至1947年独立后才开始发展自主品牌。印度斯坦、塔塔和马恒达三大财团背景的车企应运而生,初期受政府保护,享受垄断地位,缺乏竞争动力。
1980年代,印度引入马鲁蒂铃木这一合资品牌,凭借铃木的技术和印度政府的支持,迅速占据市场,将本土高端品牌印度斯坦挤出市场。然而,印度车企并未借此机会加强自主研发,依然停留在代工阶段。
1991年,印度实施经济自由化改革,放开造车资质,本田、丰田等国际品牌涌入,竞争加剧。塔塔和马恒达开始发力自主研发,塔塔推出SUV Sierra和Indica,马恒达则凭借SUV Bolero成为国民级车型。此外,塔塔还收购了捷豹路虎,但技术整合效果有限。
印度政府虽出台电车计划,鼓励电动汽车发展,但本土车企仍面临技术瓶颈。塔塔和马恒达推出的电动车虽配置丰富,但核心技术多依赖外部采购,缺乏竞争力。印度市场保护策略限制了外资车企的竞争力,但同时也阻碍了本土车企的技术进步和国际化发展。
印度政府对4万美元以上车型征收高额关税,迫使外资车企在印度建厂,但附加税政策提高了成本,导致部分车企如福特退出印度市场。现代汽车通过推出廉价小车在印度取得成功,但仍面临政府的税收和罚款压力。
印度政府对电动车的鼓励措施同样附带条件,旨在吸引外资车企资产而非技术。比亚迪和MG等车企在印度遭遇不公平待遇,显示出印度投资环境的复杂性。马斯克因关税问题与印度政府持续博弈,凸显印度汽车产业合作策略的挑战。
不难看出,印度汽车产业虽潜力巨大,但受市场保护策略和技术依赖限制,难以实现真正的技术突破和国际化竞争。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是获取技术的关键,印度需调整策略,以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上一主题:油价即将上调 95号汽油重回8元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