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在中国市场何不爱用涡轮增压?
点击0|回复0
发表于 2015-12-25 10:07
涡轮增压技术对我们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技术,如果要追踪溯源的话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不过当时它还主要用于军事领域,而非汽车领域。在沉寂了70余年后,涡轮增压技术终于在汽车上找到了用武之地,人们发现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可以让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大幅提高,于是涡轮增压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汽车发动机上。近两年来,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汽车在国内大受追捧,不过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很高的日系车却甚少采用这一技术,这是为什么呢?
图注:当年搭载本田涡轮增压引擎的迈凯伦赛车统治了F1赛场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日系车并非没有涡轮增压车型,而是中国市场上的日系车很少采用涡轮增压技术。拿本田来说,在涡轮增压技术刚刚开始流行后不久,本田就用自家的涡轮增压技术把国际汽联吓了一跳:从1986年开始,搭载本田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赛车几乎垄断了国际汽联F1赛事的所有冠军,到1988年,本田的涡轮增压技术对采用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车队形成了碾压性优势——采用涡轮增压技术的赛车统治了F1赛场。结果就是,涡轮增压这一严重影响赛事平衡的技术在1988赛季结束后被国际汽联全面禁止,直到今年才解禁,可见本田的涡轮增压技术有多成熟。
图注:涡轮增压发动机在技术上相对日系车技术难度可以忽略
现在我们来说说中国市场上的日系车为什么不爱用涡轮增压技术,最重要的原因是企业战略。事实上,日系车主要针对的是美国市场,中国市场并不是日系车的主战场,美国路好、油便宜,要想获得更大的马力,只需换个大排量发动机即可,没必要大费周折去增加涡轮增压器,所以日系车很少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而日系车商也不会为中国市场专门设计带涡轮增压的汽车。
以丰田为例,按照丰田的战略布局,丰田在中国市场推出的产品是由自然吸气向混合动力过渡的,因此丰田一直在完善自己的自然吸气技术,同时还在不断尝试普瑞斯、雷凌这样的混合动力车,以期逐渐取得消费者对混合动力车的认可,最终实现自然吸气向混合动力的平滑过渡。这与丰田追求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的基本理念是息息相关的,在这种理念指引下的企业发展战略中,涡轮增压这样的短期过渡技术并不在企业的市场规划和技术路线的考量范围内,丰田也就自然不会推出涡轮增压的车型了。
当然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日系车商也逐渐开始向市场妥协。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混合动力车显然不符合中国消费者的胃口:一方面,混合动力车的价格偏高,但油耗却并没有降低多少;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的购车理念还未上升到保护环境的层面,愿意为环境买单的消费者寥寥无几。不过任何企业都不会放着到嘴的肉不吃,在短期内无法将发动机从自然吸气过渡到混合动力的情况下,日系车商也选择了向营业额妥协,纷纷开始推出自己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据悉本田将于2016年在中国市场推出3款涡轮增压发动机,以满足中国市场需求。
图注:在涡轮增压发动机大行其道的当下,本田的“地球梦”自然吸气发动机依然展现出了不俗的市场竞争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日系车商会放弃混合动力甚至纯电动汽车的最终目标,日系车企的战略路线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储备是提前10年甚至更久之前就制定好的,所以日系车向着混动或纯电动的最终目标是不会改变的。现在只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点挫折,而涡轮增压发动机充其量算是克服这个挫折的垫脚石,你怎么能指望人家在一块垫脚石上下功夫?
图注:国内市场上使用涡轮增压技术的主要还是德系车
日系车不爱用涡轮增压技术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目前对汽车排量没有限制,而且普通家用轿车的排量税也不是很高,所以要想获得大马力只需购买大排量车即可。德系车正好相反,由于欧洲严苛的排量限制,大众等汽车品牌只能在小排量的基础上通过涡轮增压技术来达到大马力的目的,因此中国市场上的德系车很多都使用了涡轮增压发动机。不过近年来的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很可能使得限排和排量税增高成为现实,这样以来,没有涡轮增压车型的日系车在与德系车的竞争中就会落于下风,因此日系车商在2016年推出涡轮增压车型很有可能是为了其长远发展而做出的让步。
图注:本田将于2016年在中国市场推出3款涡轮增压发动机
此外,由于日系车商非常看重汽车的耐用性和经济性,但使用涡轮增压技术之后,发动机的寿命会不可避免地下降,这是因为经过压缩的空气进入燃烧室后,能使燃烧室里的燃料燃烧更充分,但是过大的燃烧爆炸力会直接降低气缸的寿命,发动机的寿命自然会随之降低。这还是在理想情况下,而在燃油品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寿命可能更短。深知中国油品质量的日系车商自然不愿冒着品牌受损的不必要风险而去使用涡轮增压技术,不过随着国内汽车市场需求的不断加大,日系车商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也逐渐开始推出使用涡轮增压技术的发动机。
下一主题:别人是坑爹 JEEP是克爹
上一主题:都在说转向精准,究竟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