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车载客的日本 诞生出了风格迥异的拼车服务
点击0|回复0
发表于 2017-11-07 08:53
饱受限制的共享经济下,拼车软件的狭窄生存空间
日本此前并没有和滴滴、Uber一样的约车拼车服务。
Uber是存在的,但是用它只能叫到正规的计程车,价格也和日本昂贵的打车费用一样。所以今天的日本Uber与其说是个打车软件,不如说其主业已经沦为了自行车送餐服务Uber Eats。
私家车运营、黑车载客在日本被称为『白色计程车』(白タク),因为日本私家车牌照均为白色,而有运营资格的车辆(计程车、商务包车)则为绿色牌照。
取得绿色的牌照,首先需要取得考核标准比一般驾照更难的『第二种驾驶执照』(第2種普通自動車免許),此外需要登记有不少于5台运营车辆的公司,或者挂靠个体出租车团体。
没有这些软硬件而使用任何车辆载客并收费的白车行为,是陆运局的重点打击对象。泡沫经济期出租车供不应求的时候,白车一度填补了一定市场需求,但在当今的日本这种非法营运早已销声匿迹,消费者也不再有付钱雇白牌照车搭载自己的意识。(那些面向中国游客的、由中国人驾驶和操控的丰田埃尔法们、以及接机服务『huang包车』物理存在于日本,但因为和日本人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不在讨论范围内)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与世界脱节、对拼车持否定态度的格拉帕哥斯社会里,笔者在近期发现了两款拼车软件。
其一,是方便出发地和目的地大致相同的长途旅行者的『Notteco』。开车跑长途的用户可将行程和车上空座发在这个网站上,而没车的用户可以寻找匹配自己需求行程。服务的主旨是减轻人们长途出行的成本(日本新干线很贵,夜行巴士又比较难受),车主可收取的『分担费用』被严格限制在一个和油费路费基本没太大差别的上限之内。
这个服务杜绝了任何想要通过其赚钱的人,只有真正自己需要跑长途的人才会有好处——出行成本降低,而就算是把价格设置到上限,刨去成本余下来的钱换算成时薪还不到刷盘子的三分之一。
同时这个服务也面临着很多其他的挑战,比如长途旅行的人其实很难匹配得到一块——出发到达地点要基本一致;距离太长超过自驾舒适限度的行程一开始就不会被发上来;最关键的是各方的行程还得对得上。这个服务没有实时运营团队,路上发生什么事也没人保障;没有线上支付系统,坐车的人需要在行程结束时用现金付给车主。
种种条件让Notteco目前只能在些都市居民倾巢出动去参加的大型活动举办的时期才能好好发挥出效用,比如静冈县的Fuji Rock和三重县的F1赛车。平时,仅有东京和名古屋之间存在较稳定的需求——有多稳定呢?一天大概能有两三个行程。是的,只有两三个。
但长途拼车服务本身是挺有趣的,笔者也以此为灵感写了一篇半虚构的文章:拼车 (ライドシェア)
车主倒贴钱的日本版『滴滴』的出现
因为对Notteco感兴趣,搜索了不少关宇它的内容。笔者在SNS上的相关记录让我绑上了和拼车相关的兴趣Pixel,加之长久以来我的兴趣信息都和车友关,于是我就成为了另一个拼车服务在FB上投放的广告的目标群体。
这个服务名叫『CREW』,在很多方面和『Notteco』大不一样,或者说恰恰互补。
CREW是一款短距离拼车软件。和Notteco不一样,它的客户端只有APP,而且绑定信用卡进行支付。CREW的服务范围仅限东京的涩谷和六本木地区,并且服务时间仅限晚上22:00-凌晨2:00。这两条限制让人很容易就想到其用户群体——晚上玩得太High而错过末班车的人们(涩谷六本木都是东京酒吧清吧各种吧聚集的地方)。
这让这个APP看起来特别像国内的打车拼车软件——如果普及,绝对会抢出租车的生意。但不同之处在于,因为日本法律严格禁止收费运营的白车服务,CREW的注册车主根本无法通过此APP盈利。为了规避违法风险,CREW的计价完全根据【车辆的油耗x公里数+收费道路路费(如果走了高速)+乘车人可任意设定但上限远低于通距离打车费用的谢礼(小费)】计算,开车的注册车主既然不盈利,那就不违反日本道路交通法的规定。
那么这种贴时间赔笑脸给人开车的服务,谁会愿意来当司机呢?
CREW在Facebook上投放的广告内容大致是:
用更少的钱坐比出租车更好的车。爱车人士必见:兜风的时候要不要顺便带几个人,一路畅谈侃大山?
广告的第一句话是用来吸引乘车用户的,而第二句是用来吸引注册车主的。二者的潜在联系其实在于『更好的车』:乘客想坐,司机也爱开。所以,可以发现在这个APP当司机的人根本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因为本来就喜欢开车。
这个群体非常小众,但,笔者被target到了。
笔者在日本玩车已经好几年了,虽然很多时候会和车友们集体出行,或者去参加聚会,但没有集体活动的时候想开车就只能自己去首都高速上跑几圈。无论多好的车,放久了不开都会出毛病(因为是机器),所以有时漫无目的也得出门。这个APP还真的挺适合我自己。
另外,笔者常年混迹知乎,对中国的创业环境十分羡慕,同时也对日本的死气沉沉非常失望。看到这样的创业项目,也十分想去认识认识它背后的人。
再次,笔者本职是互联网广告公司的BD,接触与自己行业相关的不同新事物本来也是我的工作(何况知道他们还正是因为我自己天天要接触的Facebook广告)。
有这么多理由,那就必须去见识见识了。于是我下载了APP,提交了注册车主的申请,选了说明会(后来才知道其实是车主面试)时间,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
直击日本版『滴滴』——亲自面试当司机
在一个周六的下午,我来到了CREW背后运营公司的办公地点——六本木一个Soho商住楼,就在我之前用来写稿子的会员图书馆附近。
屋子里有不到5个人,接待我的是一个30来岁装扮也十分六本木的男员工(下称A先生);和我同一时段接受说明的还有另一个车主。去之前我心里有一丝丝猜测搞这种服务的该不是中国人美国人吧,但事实是这一屋子除了我自己全是日本人。
A先生先是用官方网站讲解了一下服务的大致主旨,还重点讲了一大段『CREW为啥不违法』以避免敏感谨慎的日本人产生怀疑。
在安全方面,CREW提供了好几张纸的注意事项讲解驾车中的危险回避、司乘纠纷解决办法、面对乘客对CREW服务的疑问的回答等问题。有意思的是CREW明文规定司机不得问乘客的私人联系方式,不得以『交际』为目的参与,而他们发的广告则多少有些『加入我们开车可以遇到漂亮小姐姐/开豪车的小哥哥哦』的意思。
讲完关于CREW的情况后,A先生话锋一转:既然二位是来应募注册司机的,那么我们也需要问二位一些问题,就当是司机面试吧。大家都是经过我们的面试和审核最后才成为司机的。
他首先问了一些关于我们的驾驶经历,有无违法记录,车辆保险加入的情况。我们一一作答后,他又问了一些让人想起求职面试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想加入CREW?
另一个面试者说,我平时爱开车,CREW可以帮我分担一些车子的维护费用。我在一边只觉得这话前半句是废话,因为不喜欢开车的人根本不会想来;后半句则是因为根本没有理解这个服务本身,因为CREW明显不能提供足够充当汽车保养费用(哪怕是一小部分)的收入,如果真的想多有些收入,不如去找个临时工赚外快。
我回答,拼车在美国中国都已经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日本却对之敬而远之,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虽然法律有限制,但我认为日本民众也应该至少有体验这种生活方式和共享经济消费观念的机会,这样日后共享经济才会有机会得到发展,产业改革和创业激情才会被激发出来。(简直是回答求职面试的问题,但我真的就是这么想的)
当然,这并不是员工招聘,只是一个类似于寒暄的问题,无论回答的内容是什么,都不会影响最后结果的。不过这些问题的另一个目的在于验证司机的交流能力。
员工A表示,和常规意义上的拼车不同,CREW目前更想提供的是开车人和乘车人双方的交流空间。『与对方交流,一路谈到家』也是服务的一个部分。也就是说,如果司机不具备一定交流能力,和乘客永远都只能尬聊,那么他也并不符合CREW的标准。
反过来,CREW的乘客用户也会被鼓励与司机聊天,尽量擦除二者雇佣关系的痕迹,讲究双方的对等——乘客通过CREW解决了交通问题,且得到了愉快的聊天体验;司机通过CREW解决了开车之瘾(这个瘾真的只有特别喜欢车的人才会懂),且也得到了愉快的聊天体验。
当然,上述对等关系只是一种理想状态,CREW不能强迫乘客上车就陪聊,所以只好下功夫确保司机至少能健谈。笔者面试后也庆幸自己这几年日语水平至少可以和任何人侃个大山——如果早几年日语还不够好时遇到这个服务,恐怕只有落个被说『哥们你还是自个儿开车去吧』的下场。
几天后,笔者受到了面试合格的通知,提交了车辆注册信息、保险和个人证件等资料,再加上一张用于在APP上现实的车辆照片,我就成了CREW的一名『认证司机』了。(这张照片还是介绍我和 @李老鼠认识的 @AstroK前些天来日本时拍的。
虽然和其他司机的奔驰宝马路虎等豪车差了好几个档次,但把它想象成一辆Lancer Evolution的出租车,倒也挺有意思。
迫不得已的谎言和货真价实的努力
按照员工A的说法,这个服务确实已经存在了三四年了,只不过最近才开始在网上做广告。此前,服务只是通过口口相传,在常年混迹六本木涩谷的一小部分人之间传播。
『毕竟,司机不够多的话,也根本没法去应对众多乘客。而且这种服务在日本到底应该如何运营,实际操作中会有什么问题,我们都希望先通过长期的测试性运营去摸索。』A先生如此解释。
但笔者对这个服务已经存在了三四年的说法是持怀疑态度的。
一是因为我自己也曾经在赤坂六本木地区混,也认识不少夜猫子和对新事物感兴趣的当地居民,都没有听说过这个东西;
二是日本的创业环境中不太可能有投资人会对这样三四年都没有成长、变现能力基本为0的东西进行扶持,就算公司老板自己是个巨富土豪,要养这么一支五六个人的团队,巨大的花费也会让他在头一两年没有起色时就考虑转型;
三是从广告人的角度来看,就算他们不想要太多乘客,也会需要发广告招司机,为什么这个广告直到最近才出现?
那么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这个服务其实刚刚起步,所谓『三四年』不过是一个为了让用户安心的说法——我们已经有了三四年的经验,而且我们很谨慎,所以你如果当了司机/乘客一定是会得到保障的。
如果是个日本人知道了这个事实(虽然暂时还不能完全确定),恐怕会迫不及待地要解除会员了,但笔者觉得运营方出此下策也是够无奈的——在这样一个对新生事物条件反射式抵触的国度,真是太不容易了,把一个新服务说成是老服务也是万不得已。
反正笔者也不是日本人,见识过中国共享经济的疯狂布局,和企业创业在先政府规则在后的全球别的地方很难一见的现象,更多的其实是同情这家公司的处境。
更令人同情的则是他们的变现能力。每一单运营方只收取20日元手续费,其余金额全部归车主。事后笔者获悉CREW在今年最火爆的万圣周周五晚上安排了20个司机且延长1个小时服务时间火力全开也才做了60多单——1200日元的粗利润,考虑公司本身的运营费、产品研发费、保险费等等,何止是贴钱在做,简直是把钱当纸在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