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精华帖)帖子: 帖 |  回等级:爱车:

如果你恨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自驾吧

点击0|回复0

发表于 2018-05-03 13:00

我从来没有因为开车而如此崩溃过。

那是一个周五下午,曼哈顿岛长岛的高速公路上,我对着淋落在挡风玻璃上又瞬间被雨刷刮掉的雨滴发呆。

眼前一望无际的尾灯,让我想起了同样是周五堵在上海延安路高架上出城方向的场景。

唯一的区别在于,在上海我知道这条路堵到G60高速的入口就能恢复正常;而在这儿,我盯着租来的Mustang上那块坏了一半的中控屏,上面酱红色的拥堵蔓延了整个画面。

初遭看见这辆Mustang的时候也是个下雨天。在第八大道旁的租车行里看到这辆刚被洗干净、后视镜上还沾着水滴的车时,我就已经联想到了未来几天和它在一起走遍纽约的快乐时光。

为了它,我还特意拒绝了那辆停在旁边、每天只需要再多加8美元就能开走、只有在北美市场才看得到的GMC YUKON。

然而后面几天里,每当我从Mustang既窄又平的后视镜里(美规车的后视镜和我们平时开的有所不同,都是一整块平面镜,外侧并没有能够观察到隔壁车道的弧度部分)看到身后的老美开着皮卡或者SUV“耀武扬威”时,就后悔得捶胸顿足。

原因无他——纽约这个地方的道路状况真不适合开跑车。你什么时候见过在淮海路或者南京路上,修路留下的补丁能把车颠飞?

然而纽约第五大道不仅有这样粗犷的美式道路补丁,甚至还有刚刚挖开柏油的越野路段。怪不得这辆Mustang的左侧前避震已经被蹂躏得毫无弹性。

但最令人难以招架的情况还是堵车。从车行开走这辆车之前,我还特意看了一眼这辆车是弗吉尼亚州的牌照。于是我问工作人员这辆车在纽约会不会有什么限行路段?

结果那位拉美大姐就像是看外星人一样盯了我半天:为什么会有限行?

后来我明白了,在纽约不仅私家车没有限行规定,就连货车也没有。站在市中心最繁华的路口,你照样能看见一辆5米长的拖头拉着一个10米长的拖板从眼前隆隆驶过。

而这种毫无限制的道路自由,换来的就是无尽的拥堵。就连我这样每天堵在延安路上的老司机,都会觉得膀胱有些招架不住。

在这样的交通环境中锤炼出来的本地司机,个个都是急性子。一旦让他们上了通畅的高速公路,憋在身体里的洪荒之力就爆发出来了。

在限速55英里的路段上,压着限速开车的我,被身边各种疾驰而过的车吓得不轻。哪怕我已经让出了超车道,驶在中间车道上,依然少不了被后面的司机闪一顿远光灯。

直到停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星巴克门口,趁着买一杯冰美式压压惊的空档,我给当地的朋友发微信求助:难道纽约的司机都不怕吃超速罚单么?

得到的答案是,在道路通畅的情况下,我只要随着大部分车流的速度开,就不会有警察找我麻烦,自然也不用顾忌路边的限速牌。

好吧,这么奇葩的驾驶习俗我还是头一回听说。但这个答案依然没有办法解除我心中对于纽约司机的迷茫——话说你们确实是不用理睬限速,但是在只有两车道的弯道上开那么快不害怕么?山路上的积雪都没法抑制得住你们内心的彪悍么?

不过那一截山路,几乎算得上是我那几天开得最爽的一段时间。

山下还是小雨纷飞,山上就已经变成了茫茫雪雾。本应落在路边的水流,被冻结成了一道道冰瀑。而眼前蜿蜒的道路却平整无比,在高速车流的怂恿下,我也终于有机会深踩几脚油门,释放一下在曼哈顿堵在胸中已久的闷气。

即便目的地西点军校门口的哨兵礼貌地将超过探视时间的我挡在了大门之外,这段旅程依然没有让我过于失望。

而在回程时选择的另外一条路上,我还意外地发现了路边这几辆大众T1面包车。

对面就是停满各种新皮卡的雪佛兰经销商,而在路的这一侧,这些车和身后的木房子像是停在了50年前,安静地等待着钟情于那段历史的有缘人,或是像我这样漫无目的的旅游者。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因为我的大部分行程还是聚集在曼哈顿岛上,所以战战兢兢和焦虑依然是坐在Mustang里的我内心当中的主旋律。

在纽约,和国内以及美国其他地方开车最不同的一点是,右转必须要看直行红灯。我是在闯了几次红灯之后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我又疑惑地问朋友:为什么我看到有些出租车在红灯的时候可以右转?得到的答案是,路边会有个不起眼的路牌,告诉你在哪些路口是可以右转的。

但在我眼里,那些路牌丝毫不醒目,而且上面一堆单词,不仅难以分辨,甚至连个图形指示都没有,估计也只有本地司机能奈何得了吧。

不过比起停车来,那块指示牌带来的困扰简直不值一提。在上海我停过最贵的停车场是外滩半岛酒店,也“不过”60块钱一小时,这个价格在纽约甚至连路边小停车场的起步价都不够。

我在去麦迪逊花园广场看球的时候,就把车停在了这种小停车场里,结果五个小时花了我50美元——这价钱都赶得上半张以贵闻名的尼克斯队球票了。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便宜很多的路边咪表停车。前提是,你能在纽约满满当当的路边找得到一个空车位。

而且这种停车还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比方说消防栓前后的一段距离里不能停,在停车时段之外的时间不能停。稍有不慎,一个至少价值100美元的昂贵橙色信封就会塞在你的雨刷下面。

这种惩罚力度足以让我无比认真地应对每一个竖立在公共停车场和路边的停车指示牌。

有一次我停在了一家药店门口,停车场的牌子上写说除了顾客之外,其他车停在这里的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稳妥起见我还专门去药店买了瓶水,然而等我回来,发现雨刷下面夹了一张白色单子。

老远看到这张单子的时候,我身上的汗毛都立起来了,脑海里已经想到了拿着购物小票去询问药店工作人员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拿起那张单子才发现,原来是工作人员给我开了一张停车票——真把我都吓尿了好么?

在我看来,不在纽约用咪表停车一次绝对不算是一趟完整的自驾体验。直到和548老师在唐人街吃粤菜的时候,我们终于在路边发现了一个空车位。

好不容易挪进去之后,在当地人的指导下,我们在咪表上刷卡、点最大时长的按钮、打印停车票、把停车票有停车时间数字的一面放在挡风玻璃下,齐活。

锁车的一瞬间,我都想开瓶香槟庆祝一下了。

其实除了表面上种种不堪,这趟在纽约开车的经历还是有不少难忘的时刻。

对我这个游戏迷来说,在纽约开车的很多时候都会让我直接联想到《GTA4》里在自由城开车瞎逛的场景。在港口边上一个转弯,我就看到了之前做过任务的仓库;而开车驶上布鲁克林大桥的一瞬间,我对坐在身边的548老师脱口而出:“我X,这和游戏里一模一样!”

再比方说,我开车到国人印象中无比混乱的哈林区,才发现之前对它的认识是那么刻板和谬误。

这里虽然是以黑人居多,但丝毫没有黑帮横行的暴戾和污水横流的肮脏,只有肆意生长在每一面空墙上的涂鸦,以及几百米外就能听到把音乐开到最大声的车里,坐着随音乐摇摆的黑人兄弟姐妹。

这趟有些意外之喜的旅程还得多亏那位酒店前台的黑人姐姐:“你尽可以放心去哈林区,你所说的都是旧哈林,那个哈林在九十年代就已经不复存在了。你现在能在那里看到的是和曼哈顿截然不同的平和和力量。”

而在深夜两点半的罗斯福岛上,我和548以及移民多年的孙老师站在哈德逊河旁边,用Mustang的后备箱盛着刚买来的本地著名黑暗料理,边吃边聊天时。看着横在头上的大桥、听着河对面嘶啸的警笛,竟然觉得纽约在这一刻变得无比真实。

这种真实,可能是大都会博物馆里的油画、帝国大厦上俯瞰全纽约的望远镜、第五大道上密集的广告牌和飘散着街头艺人音乐的纽约地铁所不能带给我们这些游客的真实。

因为那些东西,我们从十二个时区之外来到这座城市前就知道,而它们只能印证你之前的所有认识。但你要想了解一个不那么熟悉的纽约,开车其实是最恰当的方式之一。

所以在回来之后,我对去美国开车的热情丝毫没有削减,甚至可以说对这种旅游方式上了瘾,开始查美国各地租车的行情。

只不过我再也不想在纽约开跑车了!

[本帖最后由 TYUP223 于 2021-01-28 16:35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