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精华帖)帖子: 帖 |  回等级:爱车:

《大圣归来》扬眉吐气,谁来唤醒中国汽车文化

点击0|回复0

发表于 2015-07-20 18:48

  朋友圈被《大圣归来》刷屏两天后,小编也没忍住,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难得一见的国产佳作。
  这部作品虽然
画面颇为精良,但和皮克斯、迪士尼这些巨头的作品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但它却能在国外电影节上获得嘉奖,同时又在国内口碑、票房双丰收,靠的究竟是什么?
  回头想了想电影中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大圣挣脱法印,浑身换上新装的那一壮丽场面,那一刻的我,感动到几乎流泪。后来问自己为什么,其实不就是从小就种在心里的大圣情结,如今在一种新的解读下被唤醒了么。
  在国内受欢迎,《大圣归来》沾了国人熟悉《西游记》的光,而它能打动外国人,靠的却是给他们带来的那种陌生的气息,这种气息就是每个国家和民族都独有的一种特性——文化。
  相比出色的技术、优秀的剧本,文化更容易打动观众,这一点在汽车界也是如此。然而在国内,我们却很少提及汽车文化,因为似乎没什么可以说道的。“不就是开个车么,还讲究什么文化?”,这应该就是大多数国人面对汽车文化的态度。
  开车到底要不要讲文化呢?这个问题没办法回答,也不用回答。说白了,一种产品用的时间久了,自然就有了与它相关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本身就形成了文化。
  我们都知道欧美的汽车文化非常深厚,最主要的倒不是它们的技术领先全球,而是发展的历史非常长。
  从汽车诞生到现在,仅仅是外观就经历了马车形、箱形、流线形甚至楔形的演变,而汽车内部的技术、配置的演变就更加丰富得多。这些演变都有着浓浓的历史印记,每种外观和技术都代表了一个特定的时代,回味起来意味深远。
  这样来看,虽然汽车进入中国的普通家庭也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而且汽车的演变基本是由外国车企主导。
  但就在这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也发生了许许多多和汽车相关的故事,它们可能没有欧美国家那么精彩,有的让人想起来还颇为心酸,但这些故事不知不觉间已经构成了中国的汽车文化。
  小时候有次参加一场婚礼迎亲,礼车是一辆桑塔纳,那时桑塔纳就是轿车的代名词;稍晚几年,老家县城非常流行买彩票,当时的头等奖是一台夏利轿车。有一天,母亲单位的同时抽到了头等奖,将一台红色夏利开回了单位,这件事当时轰动了整个县城。这些事情回味起来,不正是一种关于汽车的文化么?
  文化不分贵贱,它有时是一段特定历史的印记,有时则是对一个品牌特性的传承。我并不反感一些车企以讲品牌历史作为营销的手段,汽车虽然是个冰冷的机器,但它本身其实承载着历代车型与技术的传承。
  当你懂得MINI车型为什么都很小、宝马的车型为什么偏爱后驱、福特野马为什么叫Pony Car、保时捷和大众甲壳虫为什么长得很像等等典故后,你会发现身边的这台汽车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并开始真正的认识它、爱上它。
  也正因此,欧美等地都不乏对于各个年代老爷车的狂热收藏家,而在英国、德国、法国这些老牌汽车帝国中,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老爷车赛事及品牌车主Pa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