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一世界 方寸之间的自由与彷徨
点击0|回复0
发表于 2016-01-29 10:21

末路年华,寂若安年,有多少时间我们可以真正拥有;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现在的你是否早已麻木的适应了习以为常。多少故事只得埋在心底,无人倾诉……当生活的物质形态越来越多元化,诱惑和欲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时,音乐,就像一剂良药,在唱者与听者之间,发酵、弥散、溶解。它让内心感到火热而紧张,让灵魂尝到愉悦与忧伤。当然,这也与听音乐的环境密不可分。无论是在家中,还是音乐现场,或者只是街边的一个小酒馆,我们都可以听到音乐,但环境的不同,意境也千差万别。不过我认为最特别的听歌地方还是在车中。

汽车,自其诞生至今仅仅一百多年,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不过惊鸿一瞥。曾经,汽车只是一种交通工具,帮助我们实现空间的转移;曾经,汽车只是一部冰冷而复杂的机器。当20世纪70年代,车载磁带机开始出现在它身上,汽车、音乐这两个来自不同维度的文化已然擦碰出了别样的火花。正如今天这样,汽车,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空间的延续,已然成为我们情感的慰藉。

当然,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专属的味道,这与汽车和音响的发展有关,也离不开那些时代的文化现象、精神现象与社会现象。它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所当然。对未经历者而言,那可能只是一段史话;而在老一辈心中,那是他们的情怀。

八十年代初,大侠霍元甲的热播让不少影视剧金曲唱遍了大街小巷。一句“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唱醒了多少国人的强国梦;一曲“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又唱进了多少少女的心坎中。那时,音乐还不像今天这样触手可得,那时,磁带还是音乐最主流的载体形式,如果你用过磁带,那么你至少已经到了奔三的年龄。那时,音乐对于人们而言更多的体验还是新鲜与渴望。虽然那时候车噪音工程还不算发达,车内音响的体验也不尽如人意,然而倒带时的转轴声、播放时磁带的沙沙声,以及汽车所发出的各种噪声的混合体也成了那个时代最好的声音印记。

直到九十年代末,CD的出现,终于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听歌需求产生了质的变化,不仅声音更清晰了,群众听歌的选择的余地也更多。在那个CD盛行的时代,唱片业正经历着欣欣向荣的阶段。无论校园民谣还是摇滚乐,那个时代的人们正如饥似渴的吸收着来自全球各地的音乐。汽车也紧跟浪潮普及了车载CD,私家车也以爆炸式的增长飞进千家万户。国人终于拥有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辆汽车。在随后的时间里,人们慢慢发现,原来开着车,听着歌竟然会是一件特别酷炫的事情。以至于那时候每辆车的遮阳板上似乎都会专门配一个CD架,汽车音响改装也算是有了萌芽。街头巷尾之中既有劲爆Disco大汇编的桑塔纳,又有粤语金曲满天飞的老雅阁。今天看来,真是怎么怯怎么捯饬,不过当时还真觉得挺酷炫的。那时候,汽车与音乐更像是一场时代狂欢……

今天,车载娱乐系统越来越多元化,蓝牙、AUX、USB早已成为主流,甚至连BOSE、HARMAN、Burmester、B&O等世界顶级音响品牌也越来越普遍。与此同时,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音乐也变得随手可得,甚至可以自己编辑专属歌单。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品位也越来越高。无论三五好友结伴出行时的欢快节奏,还是独自驾驶,静静思考时的轻声细语,今天的人们都会做出很细致的划分。我们在车里就可以获得殿堂级音质感受。今天,音乐早已不再属于路上的消遣,很多时候,它更像是路上的情感驿站。实际上,每一个地点的变换都是一种情景的代入;每首歌曲的背后,都是一种感情的寄托。

坐进车厢,打开音响,播放自己最喜欢的那一首歌或那一支曲,音符与思绪在车内迅速混合、弥漫、发酵。此时此刻,城市的嘈杂、人群的鼎沸完全与自己无关。这个安静、私密、充满安全感的移动空间让自己感到无比安心。很多时候,除了在车里静坐,我也喜欢一个人开着音响在山路上漫无目的兜圈。那时,车门就是自己与世界的分界点,似乎只有坐在音符飘动的车中,躯体才真正属于自己。你可以肆无忌惮的笑,也可以毫无顾忌的哭。
无论车载娱乐系统如何发展,音乐永远都是那份情感的催化剂,在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带来上一丝跃动。我们都渴望生活在别处,却又不愿逃离都市,逃离我们的职业、身份和此岸生活。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在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割裂、愈合。当音乐敲动着我们的心声,轮上的方寸之间便已成为心中那梦境之城。当我们如释重负般感受那份与世隔绝的畅快与恬静,我们终于可以毫无顾忌的做回自己。
下一主题:都说档次是开出来的,什么是行车品质?
上一主题:左右逢源到两面夹击韩系在华还有未来吗


京公网安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