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精华帖)帖子: 帖 |  回等级:爱车:

凭什么面包车侧滑门比轿车车门还贵?

点击0|回复0

发表于 2016-07-19 08:36

其实天朝消费者瞧不上侧滑门是人之常情嘛,毕竟这玩意儿最先出现在面包车上,从早年间的大发、松花江、五菱等「微面」,到「全民城市物流主力」金杯。总之一旦跟货运各种纠缠不清之后,形象自然就low入底谷咯……

[不少天朝老百姓的第一台私家车↓ ]

即便90年代中后期引入天朝销售的卢米娜APV,也就是俗称「雪佛兰子弹头」的那款高档商务MPV,用神奇的电动开闭式侧滑门让老百姓眼界大开,却也没能扭转侧滑门太low逼的印象。

[雪佛兰卢米娜APV,1990年款↓ ]

以至于如今MPV随着“开放二胎”政策获得私人市场青睐之后,部分用户仍然对侧滑门敬而远之,死活要买那些采用轿车化铰链式车门的“血统不纯正”的家伙……VAN哥必须强调一下,侧滑门才是MPV/Minivan的经典搭配嘛!

OK,VAN哥唠叨完毕,以下是干货:

首选要明确的一点是,就制造环节而言,造价高不高未必跟汽车的档次有关,加工难度才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侧滑门结构↓ ]

别看这侧滑门不起眼,车门自身的结构也不太复杂,不过是多了三支(一般是上中下各一支)带滚轮的支臂,可导轨的学问就大了!它的安装位置和角度决定了开闭车门是否省力,而它的精度决定了开闭过程够不够顺滑。另外,如果导轨材料的自身强度不够,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可能变形,导致开闭车门愈发困难。

顺便说一下,由于滑动关闭时车门有个向内收紧的位移,所以导轨必须有一定曲率,而且通常是上中下共三根,这就再次增加了加工难度。

[弯比直更难搞,对不?↓ ]

还记得90年代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众多国产微面吗?侧滑门基本没一个好使的,各种干涩费力,甚至用尽吃奶的力气都未必关得严……在MPV上重现那种low逼的使用体验?这不是no zuo no die吗!

如果只是导轨本身也就罢了,可别忘了,导轨得固定在车身上呀,这就又引发了三个问题:

首先,得在车身上开凹槽,导致钣金工艺更加复杂。如果这部分板材是一体成型,形状显然过于复杂,冲压工序一下就多了N道;如果是多片焊接,对冲压的要求倒是低了,可焊接工序的麻烦也不少呀……

[工序越多成本就越高,能理解吧?↓ ]

其次是车身相应部分的结构强度是否足够。要知道,侧滑门的面积比铰链式车门更大,所以重量也更大,日子久了很容易下垂的!而且为了妥善应对重力和行驶中产生的各种晃动,结构强度弱了肯定不行。那么,这就对设计和制造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VAN哥讲个八卦,信不信由你:

大约十年前,中原某车企辗转从台湾引进了一套淘汰的日系MPV整车模具,投产了一款未出生便过气的MPV,销量自然不咋地。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原来这间车厂准备进军新兴的「高档微客」市场,却卡在了侧滑门这道坎上,为了节省开发及制造成本,才背着骂名出此下策。两年之后,车身中段跟原型车几乎一模一样的自主研发版本新产品就上市了,销量至今相当可观!

好啦,再接着聊最后一点吧,那就是……美观!没错,刚才提到,侧滑门一般得配合上中下三根导轨,其中上下两根在门框内侧,一般镶嵌在车顶纵梁和地板附近,与车门前部的上下两支滚轮配合使用。中间那根导轨则是给车门后部靠中间位置的第三支滚轮用的,就是面包车侧面后部那根锈迹斑斑的长条状不明金属物体。

[导轨结构,车外视角↓ ]

[导轨结构,车内视角↓ ]

三支滚轮组成三角布局,把车门牢牢限制住。但问题是,中间那根导轨只能安放在车厢外部,而把车身开一条口子再嵌入一根大金牙似的裸露导轨,放在面包车上还能勉强接受,可对档次较高的MPV来说,实!在!太!丑!了!

[生产工具嘛,好看又不能当饭吃↓ ]

处女座的造型设计师们显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比如Minivan的鼻祖捷龙,就给导轨盖了个跟车身一样颜色的塑料板遮遮丑,只留一条窄缝。

[初代道奇捷龙,1984年款↓ ]

雪佛兰的工程师似乎更爱动脑筋,把导轨位置提高了几寸,挪到后侧窗底部,一下子顺眼多了。

[雪佛兰卢米娜APV,1990年款↓ ]

这时候,日本人特有的细腻就派上了用场——同样在1990年上市的丰田大霸王,滑轨直接贴在侧窗边缘,还讨巧地在车身上搞了一圈黑色条纹。于是,导轨居然在视觉上消失了!

[丰田大霸王,1990年款↓ ]

克莱斯勒被这个灵感启发,在1995年款第三代捷龙上使用了全新隐形导轨设计。其实这个办法更投机取巧,就是把第二排侧窗做得更低,与导轨下缘齐平而已……

[第三代道奇捷龙,1995年款↓ ]

瞧,为了一条导轨,各大车厂的工程师们费了多少脑细胞哇!要知道,每一次导轨位置的改变,都会涉及车身结构的调整喔,人工成本也要算到里面哟!

还有,即便解决了以上所有问题,装配环节也会增加成本。普通车门只要装上两个铰链就OK了,可侧滑门的工序就复杂多了,先固定内外三根导轨,然后再把车门塞进滑轨,说不定还会影响后侧窗的安装顺序,耗时翻了几倍,而且至少增加一个工位。对制造工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呐,人工也是!

[美国汽车产业工人动不动就要求涨薪↓ ]

在90年代中期之前,北美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Minivan只有右侧一个侧滑门,左侧是封闭的。现在知道原因了吧?

[当年主流Minivan的另一面↓ ]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侧滑门不但成本高,滑轮和导轨也相对娇气,沙尘侵入后极容易导致开闭不畅等状况,一定记得定时保养哟!周期?还用什么周期嘛,手感生涩就赶快去,耽误太久说不定滑轮也被搞坏了……

最后VAN哥想说的是,请善待你身边每一台带侧滑门的MPV,嗯,就酱了! 

顺便说一下……

关于侧滑门的发明者,嗯,既不是米国人也不是霓虹国人,而是在机械方面天赋秉异的德意志人!

[大众T1,平头面包车的鼻祖↓ ]

早在1964年,大众生产的Type 2面包车就提供了这种设计,以便在狭窄空间装卸货物。在此之前,货Van的侧门普遍采用对开合页式结构。对了,当年侧滑门乃是高级配置,额外加不少钱才能选装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