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太宽导致有停车位却停不进去 别让车宽成为停车之困
点击0|回复0
发表于 2025-08-04 09:36
相信不少司机都遭遇过这样的糟心场景:周末在商场停车场,两个立柱之间规规矩矩地排列着三个车位。此时,两辆电动汽车(含插混增程车)分别停在两侧车位,中间车位空了出来。然而,诡异的是,两边的车都压着中间车位的线。要是硬把车停进中间车位,三辆车就会陷入“打不开车门、出不去车位”的尴尬境地。
仔细一看,两侧车辆并非故意压线,而是车身实在太宽,几乎填满了各自的车位,这才导致中间车位难以正常停放其他车辆。如今,电动汽车设计得愈发宽大,在标准车位里,根本无法与它并排停放,这种停车难题正逐渐成为常态,亟待我们重视。
电动汽车“宽大化”的诱因成本降低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
在燃油车主导的时代,汽车越长、越宽,车身就越重,油耗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主流家用车多为紧凑级轿车或SUV。但电动汽车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其充电成本极低,用车成本可比同级别燃油车低五倍左右。成本的大幅降低,让用户对车身尺寸有了更高追求。车企为了迎合这一需求,在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计出更长、更宽的汽车,以此作为产品卖点。同时,更宽大的车身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大气、豪华的感觉,还能提供更宽敞的内部空间,提升乘坐舒适性,这些优势成为了车企宣传的亮点,有助于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电池布局的现实需求
人们对电动汽车或插混汽车的纯电续航里程有着较高期望。为了提升续航,车企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塞进更多电池,或者在可行的情况下,尽可能加长、加宽车身,为动力电池组创造更大的空间。由于目前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汽车制造商只能通过扩展电池组空间来增加续航里程,这也导致了电动汽车越造越宽。
“宽大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停车难题愈发棘手
汽车过宽给停车带来了极大困扰。以常见的标准车位为例,其宽度通常为2000毫米,而国产电动轿车的宽度基本在1800-1950毫米左右,SUV的宽度更是达到1850-2000毫米上下,基本接近轻型客车的宽度。而且,车身宽度还不包括后视镜,加上后视镜后,车辆宽度远超车位宽度。这就使得在停车时,车辆容易压线,影响其他车辆的正常停放,甚至导致车位无法充分利用。就像开头提到的商场停车场场景,两辆宽大的电动汽车停在两侧,中间车位就成了“鸡肋”。
背离电动化初衷
打造电动汽车的初衷是为了节能减排,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然而,汽车无度的大型化与这一初衷相悖。汽车尺寸越大,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资源和能源就越多,使用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也越大,这无疑会增加碳排放。为了追求“续航战”而一味加大车身,显然是舍本逐末,违背了电动汽车发展的初心。
暴露研发精神缺失
一味地加长、加宽汽车尺寸,反映出部分汽车制造企业对电池技术攻关持消极态度。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体积能量密度”不应仅仅通过扩大电池组体积来提升,而应持续投入研发,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如果企业只想着“走弯道”“走捷径”,而不注重核心技术的突破,那么电池技术将停滞不前,电动汽车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如今,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善于自吹自擂,在缺乏实质性技术突破的情况下,过度宣传车辆的续航和尺寸优势,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消费者,也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合理分级,引导健康发展
从主流家用车的发展来看,不论是美系、欧系、日系还是韩系乘用车,合理的车身宽度都有一定标准。轿车一般在1700-1800毫米左右,SUV在1750-1900毫米左右。而国产电动汽车的宽度明显超出了这个范围,给停车和交通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
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对电动汽车按照尺寸进行分级,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三类。对于小型车,继续给予免购置税和车船税的优惠政策,鼓励消费者选择环保、节能的小型电动汽车;尺寸达到紧凑级、中型标准的电动汽车,开始承担与燃油车相同的税费成本,体现公平性;对于大型电动汽车,即中大型、大型车辆,应当加收高于燃油车的税费,以引导车企合理控制车辆尺寸,避免过度大型化。
汽车电动化不应等同于“浮夸化”,绿色才是电动汽车的底色。只有通过合理分级和政策引导,促使车企加大电池技术研发力度,控制车辆尺寸,才能让电动汽车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